日前在一個講座中認識一位新朋友冼錦維,他是香港普通話硏習社科技創意小學校董,而該硏習社成立於1976年,是香港地區首家致力推廣普通話的語言機構,旨在通過學習、培訓和普通話小組的興趣活動來推廣普通話。

筆者在香港生活數拾年,見證英國人統治香港期間,學生個個都勤奮要學好英語,父母都督促子女要能講寫流利英文英語,因為日後容易考入衙門當官;在香港回歸前,在港英統治下有一段長時期,貪污問題非常嚴重,尤其是警察隊伍,很多部流行粤語片並以此為主題,收個满堂紅,影片完全反映當時事實,其後成立亷政公署,方將貪污風氣扭轉煞停。

在四五拾年前,學好英語就有大好前途,當官的容易升官發財,去洋行打工的,都捞到風生水起,因為英國人就是利用英語潜移默化,在文化上將市民洗腦,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學好英文便高人一等」,此種思想已深入人心。

筆者因中小學教育是在香港,大學時就讀台灣,而工作方面,有一段頗長時間,遊走於内地和香港之間,亦曾在新加坡生活過,除了香港仍以廣東話為主,中台新三地均是以講普通話(華語)為主,而中新两國文字則是以簡体字為主,台灣和香港則仍以繁体字為本,既然主要華人地區均是流行講普通話,為何偏偏香港仍未能重視普通話,筆者見證中新台三個地區仍有方言存在,但是普通話才是主流和官方語言,為何香港却無法做到?

香港最早期是以講客家話為主,只要看看香港原居民均是客家籍,自1949年以後,有大量内地同胞來港定居,其中福建,潮汕地區相當多,蘇淅两地亦不少,曾有一段時間,上海話頗為流行,而福建和潮汕人士社團相當龐大,他們絕大部份都是愛港愛國之士,所以影響力也很大。

英國人非常狡猾,他們力推廣東話為本土語言,主要有两種作用和意義,利用語言及文字隔離港人和內地,令彼此有疏離感;學好英文英語有光明前途,容易培植奴才,香港曾有一段時期,是講流利英語的人「自認為高人一等」。

所以香港的普通話教育,從來都不是教育問題,它是一個政治問題,歷史問題,身份認同問題。筆者對李家超及其團隊是寄予厚望,希望他和團隊在推廣普通話教育方面,投放多些心機和功夫,亦希望梁振英從旁協助,因為普通話教育和風氣推廣,涉及意義重大,無形中有助市民民心回歸,和建立身份認同感。

(2023年3月16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