嶺南大學日前公布一項由該校政策研究院、文化研究及發展中心聯合進行的調查結果,指出本港絕大部分年輕人覺得自己工資太低,待遇與工作不相稱。大部分有全職工作的青年認為自己工時過長、部分行業長期低薪,壓力同時來自高昂的生活成本和遙不可及的人生目標。

香港是一個貧富極端懸殊的社會,富人可以在維多利亞山上擁有一幢價值十億或以上的豪宅别墅,俯瞰海港美景,呼吸新鮮空氣和寧静優美的環境;而貧窮人家人可能一家四口住宿在非常侷促的劏房,面積只有約一百呎,或居住在300呎以下納米樓,何來舒適美好居住環境。

很多社會賢達和專貴的議員們,經常表示關注青少年教育,年青人的前途。嶺南大學這次調查是受樂施會委託,先後透過兩輪深度訪談,以及兩輪問卷調查,目的是為了解本港年輕人對就業、貧窮、安居生活、相關政策的看法,以及他們收入和支出情況而進行的一次跨學科及具社會影響力研究,以便為年輕人提供適切協助及促進就業。

根據政府公布的《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》,青年貧窮人口及貧窮率分別高達14.3萬人及15.6%,連升四年。逾四成半在職貧窮青年之中,半數具專上教育程度,當中約七成人有全職工作,並且不少是家中經濟支柱。

而更令筆者難過的,便是結合嶺大今次調查和政府的統計數據,不難看出年輕人關注和不滿的主要焦點,是就業質量的問題,反映出來的是產業過於單一,及高學歷年輕人從事低技術職位比例逐年上升的問題。

請問傳媒經常報導,大灣區有美䴡的前景,會提供大量就業機會,然則為何香港年青人不願前往大灣區工作,當局可否設身考慮他們關心的實際問題,如子女教育,醫療方便等等?在就職方面,除了一些熱門學系畢業生,如醫科,法律,AI等系優異生會有優厚薪酬,和光明前途,一般大學畢業生,未必容易找到合適工作和理想職業。

如果是中學畢業生,若無專職培訓,即使在社會上浮沉多年,收入僅堪糊口,還要非常努力工作和懂得節儉儲蓄,方有機會結婚,然後申請輪候公屋多年方有機會上樓,要購置私樓自住,真是談何容易。

香港作為全球最富裕和最有活力的經濟體之一,理應具備與之相匹配的人文風範,不能對堅尼系數和快樂指數等所反映出來的不理想情況視而不見。

政府日後在制定青年發展藍圖時,必須真心聆聽青年的心聲和重視他們的意見,毋論在教育和職業培訓方面,必須檢討香港回歸25年的青年政策得失,總結經驗,找出問題和作出改革;經常說「青年是社會棟樑」,「明天的希望」,政府在制訂有關青年政策時,能否找出核心問題,製訂政策是可以落地執行,要青年人愛港愛國,請當局及有心有力人士,要由基本功夫做起。

(2023年3月13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