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表示,行政會議上周二已經通過《2021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》,設立途徑讓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,這個在港爭議多年的問題,終於露出光。

香港的土地樓房供應不足和醫療人手不夠,是老大難問題,年年爭論但年年都沒有確實可行方案,都係得個講字,因為涉及利益龐大,牽連人員和財團及專業團體的切身利益甚廣。

這次專談「引入海外醫生來港」方案,爭論最多議題是「政府計劃修例免試引入海外醫生」,現已並展開公眾諮詢,大力反對的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(人稱「黑護罷工」策劃者),她指大部分與會醫生都不太同意修例免試引入海外醫生,又指政府的方案摧毀原有的考試制度。

市民大眾可能有所不知,回歸前,香港醫生中,海外醫生佔一半,任何英聯邦國家醫生來港可以免試,現在卻要設門設限?是甚麼理由?莫非今天英國劍橋的醫科水平和回歸前劍橋的醫科水平大跌?

新加坡在15年內把醫生數目大增一倍,是因為容許海外醫生免試免實習到當地執業。2017年底,新加坡1.3萬名醫生中,4成是由海外醫學院畢業靠本地培訓。而更重要是新加坡引入海外醫生後,該國醫委會收到投訴個案竟大幅下降,由此證明,引入海外醫生不但沒有令致醫療水平下降,反而提升了質素。

根據團結香港基金去年發表報告,指本港每千人口只有1.9名醫生,而新加坡則有2.4名;經合組織(OECD)國家更高,達3.4名。眾所週知,香港醫護人員培訓數目是遠遠追不上社會大眾所需,尤其是在輪候專科診症時間,最少要等一至三年,病人說「等得嚟,一係病情已惡化,二係命都無」。

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主席葛珮帆指,本港醫生嚴重短缺,香港人均醫生比例遠遠落後於新加坡、日本、美國、英國和澳洲等先進經濟體。隨着人口老化日趨嚴重,公營醫療系統承受更大壓力。葛珮帆補充,根據政府的「醫療人力推算2020」,醫生人手到2030及2040年,分別會短缺1610名和1949名醫生,港府必須敢於突破現時的思想框框,考慮再增加本地培訓醫生學額,並把引入境外專科醫生之門再打開一點,讓所有合資格的境外醫生均可來港服務以進一步紓解危機。

上述所寫內容都是有根有據,並非信口雌黄,如果醫生團體及知名醫學界人士仍堅持反對引入海外醫生來港行醫,或設重重關卡阻撓,當老百姓看到公立醫院或私家診所內的牌匾,「仁心仁術」「濟世為懷」「醫者父母心」,真不知有何感想?

(2021年5月28日)